新冠疫情防控近三年后为何回归乙类管理

  • 2022-12-27 08:46
  • 来源:健康美容网
  • 发布者:叶知秋   阅读量:17288   
分享到:
新冠疫情防控近三年后为何回归乙类管理

随着奥米克隆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和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

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布,2023年1月8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乙A类管”调整为“乙B类管”。这是自2020年1月20日我国开始实施严格的传染病防控措施以来,疫情防控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乙A级管理”的调控政策已经实施了近三年。为什么这次调整为“B类管理”?政策调整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调整是否意味着更少的防控?调整后会带来哪些变化?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特邀权威专家、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第一时间回应了公众关切。

问:将新冠肺炎感染从“乙类A管”调整为“乙类管”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分类管理一直是我国传染病防控的策略,并一直在动态调整。依法科学管理一直是我国应对传染病的基本原则。

目前,我国有40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其中甲类2种,乙类27种,丙类11种,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乙类传染病包括新型冠状病毒、SARS和艾滋病。其中,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炭疽中的肺炭疽,为甲类传染病采取防控措施。丙类传染病是监测管理的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等。

将传染病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管”需要满足相关条件。在法律的前提下,根据对病原体和疾病的性质和危害性的认识,根据人的免疫力和卫生系统的抵抗力,根据疫情的现状和未来趋势,集合专家的智慧,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再做决定。

从法律依据来看,当一种传染病可能对公民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并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时,国家可以对公民和社会采取高强度的干预措施。但当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减弱,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降低时,国家应动态调整干预措施的力度,确保传染病防控措施根据时间和情况进行优化调整。

当新的传染病出现时,由于缺乏对其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的认识,其传染性、致病性和病原变异特征尚不清楚。为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我国自2003年应对非典、2005年应对高致病性禽流感、2009年应对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以来,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是在第一时间将其列入乙类传染病但实施甲类传染病控制措施。但随着对疾病和病原体流行规律研究和认识的深入,临床治疗方法的积累,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以及有效的防控措施,采用“乙类甲控”的SARS和禽流感回归乙类传染病,而甲型H1N1流感并入流感,按照丙类传染病进行监测和管理。

问:有网友认为,这一调整意味着防控力度将会降低,会使疫情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会是这样吗?未来疫情防控的重点是什么?

答:调整后,在隔离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封锁疫区、交通卫生检疫等防控措施上将做出相应调整。对于乙类传染病,一般不再对传染源和密切接触者进行严格隔离管理。因此,在防控措施调整的初期,新冠肺炎感染病例可能会有所增加,进而导致药品供应不足和公众恐慌的现象。因此,我们积极准备应对这些风险的计划,以确保调整的平稳过渡。

目前,我们需要将工作重点从预防和控制感染转移到医疗救治上来。我们的工作目标是维护健康和预防严重疾病,并确保防控措施的平稳有序调整。对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症高危人群,要特别注意接种疫苗、做好个人防护和感染后及时治疗,最大限度减少重症和死亡。

为有效防范风险,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疫苗接种,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二是加强药品供应保障。三是通过在线健康咨询、合理用药科普等方式。,鼓励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病例优先居家隔离治疗。第四,完善医疗机构分级诊疗机制,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基层诊疗能力建设,统筹做好新冠肺炎感染者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尽量不影响正常医疗服务。第五,做好风险沟通,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倡导。对健康监测、个人防护、家庭合理用药、垃圾处理等提出了建议。,帮助公众了解如何用药、何时何地就医等具体问题,以促进公众理性冷静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第六,关心医务人员,维持社会经济的日常运转,合理安排工作。第七,加强对病毒变异、疾病严重程度、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的监控,尽量避免挤兑医疗资源。

问:目前病毒变异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政策调整后,是否意味着中国已经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

答:从“乙A类管”调整为“乙B类管”是根据奥米克隆突变株的传播和致病性特点,感染后引起重症和死亡,以及世界疫情的变化而作出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疫情防控新形势和新冠肺炎变异菌株的新特点,高效利用防控资源,更好地协调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保障正常生产生活,最大限度地减少。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继续在全球蔓延。我国疫情总体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由于人口流动性、人口密度、免疫水平的差异,各地疫情高峰时间会有所不同。未来各地将陆续面临疫情压力。一方面是政府部门,医疗保健系统等。将继续按照法律规定和职责做好相关预防、控制和治疗工作,千方百计减少重特大疾病,减少患病和死亡,维护人民健康;另一方面,尤其需要公众做好个人防护,继续配合落实相关防控措施,减少流动性和聚集性,降低疫情高峰对医疗资源的短期影响。

问:为什么说我们已经具备了适应“B and B管理阶层”的基本条件?

答: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乙A类管”调整为“乙类管”,是集合专家智慧,借鉴国内外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作出的决定。应该说,目前对新冠肺炎和疾病认识的加深,疾病危害性的降低,疫苗和药品的有效供给,应急能力的提高,都为这次调整创造了条件。三年来的抗疫工作也为调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新冠肺炎奥米克隆突变株的致病性明显减弱。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米克隆菌株的致病性和毒力明显低于原始菌株和其他相关菌株。

第二,疫苗接种在新冠肺炎已经普及。截至目前,全国已报告新冠肺炎疫苗34亿剂以上,全程覆盖和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2%和90%以上。

三是医疗救治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增设发热门诊,增加定点医院危重床位、ICU及相关治疗设备和物资数量,整体实现新冠肺炎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

第四,中国有能力生产和供应抗新冠肺炎药物,包括中药和西药。

五是人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进一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逐步提高。随着《新冠肺炎感染者家庭治疗指南》的发布和家庭治疗常用药物的普及,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可以在家中采取健康监护和对症治疗。

政策调整后,要克服麻痹思想,特别要注意病毒变异的监测和医疗资源的利用,做好保障健康,减少重疾和死亡。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